莫高窟絕對會是西北旅行的一大亮點,沒辦法,它的名氣太響亮,敦煌石窟、鳴沙山、月牙泉,一定要去這幾個歷史課本才會出現的景點嚇唬嚇唬別人,但想要完全了解整個石窟的藝術不容易,畢竟都已經成立專門的「敦煌學」來研究,當時聽的解說已經忘得快差不多,但忘不掉第一次親眼看見石窟內畫作的震撼,千年文化薈萃齊聚一堂,也忘不了幾個醜得很嚇人的雕塑,還心有餘悸啊。

前面文章的前情提要已經寫過,去莫高窟之前一定要看好購票資訊!網址再次奉上:https://www.mgk.org.cn/ticket 千萬要問清楚、看清楚,找可信賴的包車師傅幫忙、找在中國工作的朋友幫忙等等,總之在踏入景區之前,都要密切注意官方的售票資訊,幾乎是每年都有變化,而且一年比一年更麻煩。

票價分成淡季、旺季,價格差很多,四月初才剛轉成旺季,人潮就已經不少,我們購買了最全面的A類票種,包含八個洞窟、大螢幕電影、來往景區的交通車以及洞窟講解。難得來到這裡一定是要看好看滿。

十六國時期,一位名叫樂僔的僧人,行經此處突然看見金光閃耀,如見萬佛,於是便在這沙漠地帶開鑿洞窟,成為莫高窟的開山始祖。接連著的北魏、西魏、北周也都篤信佛教,因此石窟逐漸發展起來,在隋唐時期達到高峰。

首先會在冷氣涼颼颼,非常舒服的展示中心觀看兩部影片,一部是《千年莫高》、另一部是球幕電影《夢幻佛宮》,內容就是一些漂亮的風景以及莫高窟的初步講解,接著就要搭上園區內的接駁巴士前往莫高窟的所在地。

到達之後以25-30人為一組分配講解員,逐步參觀八個開放洞窟。另外園區內還有藏經洞陳列館、敦煌研究院院史陳列館、文物保護陳列中心、美術館,非常豐富、要全部逛遍得花半天以上時間。

我們戴上耳機,跟隨穿著紅色袍子的年輕講解員走上階梯,在中國開始認真保護莫高窟以前,洞窟是完全露天的,如今關在上鎖的門後,不見陽光。

隨著絲綢之路的繁榮,莫高窟更加興盛,來往的僧侶紛紛停留在此造像、作畫,武則天時期洞窟有上千個,但莫高窟又稱作「千佛洞」的原因卻是因為洞窟內常畫有數百個小型佛像的造型,這是我搜索一年前解說員似乎講過的微弱記憶,如有錯誤還請多補充。

由於洞窟內不能拍照,只能拍建築外觀,這些後來加的外牆我並不是特別喜歡,過於工整,少了古蹟的感覺,不過為了保護文物也只能這樣做。
 
講解員帶我們觀看四個必去的石窟,另外四個是隨機挑選,但講解員說壁畫內容其實大同小異,跟哪個團都可以。而為什麼有好幾百個洞窟卻只開放這幾個呢?講解員耐心說道,這些是精選過後比較有可看性的洞窟,其餘的不是破壞嚴重不然就是藝術價值不高,聽她這樣講就不會覺得只看八個太可惜。
 
這些訓練有素的年輕妹妹,得在這種冬季夏季氣溫都如此極端的地方工作,每天帶好幾個團不停地講解、管秩序,常常一天要走上十幾公里,這一定是對敦煌的藝術有極大的熱情才能支撐下去吧。她拿出懷中的鑰匙打開鐵門,眼睛得適應一下洞窟內的黑暗,接著拿出手電筒引領著我們的眼睛,講述著莫高窟千年的興衰。
 
《圖片取自網路》
 
《圖片取自網路》

 一開始就會被眾多小佛像驚艷,這是根據《三千佛名經》繪製的三世三千佛,畫風細膩、形象各異,甚至還覺得有點現代卡通風格,膚色變成黑色是因為顏料氧化的關係,但其餘顏色可以保留至今,甚至看得出坐姿、表情,已經很不簡單了。

另外一個看點則是大名鼎鼎的飛天。飛天來自古印度,是掌管司樂之神,總之就是負責歌舞,也成為敦煌石窟的代名詞,因為幾乎每個石窟都畫飛天,而且年代不同,畫風也都不同。來自西千佛洞的這個飛天是我最喜歡的,簡單幾筆即勾勒出優雅美麗的身形,雖然像草稿一般,卻彷彿聽得到樂聲。

《圖片取自網路》來自西千佛洞。
《圖片取自網路》
 
最後是因為名氣太響亮,還立了一座雕像在敦煌市區的反彈琵琶像,也可以說是古代版的Jimi Hendrix。這來自於112窟的《伎樂圖》,描述伎樂天隨著仙樂翩翩起舞,在旋轉的同時使出了反彈琵琶的大招,霎那間整個天國為之震撼,立刻封為百大樂手的第一位。嘗試著模仿一下,真的不容易,這個肩頰骨得打的非常開才行,況且他是邊旋轉邊彈。
 
洞窟內的描繪了許多佛教故事,但其中最珍貴價值在於,舞蹈藝術很難在歷史記憶中保存下來,這些繪畫作品詳細的描述了古代的舞蹈形象,另外畫中成千上萬座的建築物,間接成了一個長達千年的建築史。
 
反彈琵琶,圖片取自網路。
倫哥說他也在反彈琵琶(???)
 
看完優美的壁畫,當然也得面對歷史殘酷的部分。元朝過後,絲路衰退,莫高窟成為廢墟一片,這幾世紀以來不被重視過,直到1900年,清朝的道士王圓籙為了將廢棄許久的洞窟改建為道觀,偶然發現了一個小門,裡頭塵封著從4世紀到11世紀的文書、紙畫、刺繡等等五萬多件無法用價值衡量的寶物,這裡也稱作「藏經洞」。
 
我們來到藏經洞的所在地,實際上真的非常隱密,就像不存在於建築物中的空間。據說是當年莫高窟的僧人為了躲避戰爭、保護經書而建,不過至今還沒有確切答案。
 
之後發生的事大家就耳熟能詳了,總之就是全世界的考古學家都跑來把寶物帶走,如今可以在世界各處的博物館看到,就連壁畫也被破壞。接著中國人就開始罵這些外國人強取豪奪,騙走國寶,王圓籙是多麼的愚蠢愛財,簡直國恥。
 
藏經洞的小門。《圖片擷取自網路》
 
我自己的解讀是,當初王圓籙三次向慈禧申請保護均無功而返,雖然他不理解這些經書,但他有尋求幫忙,真正該對文化傳承有責任的是知識份子、是政府官員,然而在那個時代,滿清沒有能力保護,更何況王圓籙拿到錢財之後並不是挪為己用,而是為了修繕洞窟,大大扣上歷史罪人的帽子,我是替他覺得有些不公平。
 
另外破壞莫高窟的何止這些,1917年五百名從俄羅斯逃離到中國的沙皇士兵,居然被北洋政府安置在莫高窟中。堂堂一個文化瑰寶居然成了關押戰俘的地方,他們在裡面埋鍋造飯,把洞窟燻的漆黑一片,窗戶拆下來當柴火燒,看到雕像不爽就砸爛,至今牆壁上還留有當年刻下的俄文。
 
1940年代,張大千臨摹畫作,據說把剝落的外層打去,以方便觀看內層壁畫,雖然是因他讓敦煌壁畫再次聞名世界,但是功是過真的很難說。
 
 
 
最喜歡找解說員問問題的阿倫。
1935年修建的九層樓,內有十分巨大的石胎泥塑彌勒佛,基本上大到完全看不到原貌。

我問解說員,現今保存壁畫最需要的是什麼?他說除了避開陽光以外,還有就是二氧化碳,其實每一次的開放遊客,都是加速壁畫損毀的速度,因為顏料顆粒會逐漸融解。

禁止拍照並不是怕閃光燈破壞畫作,「你是要拍照?還是要聽我講解?大家這樣拍、那樣拍,是要花多長時間?大家在這裡每一次呼吸都是造成傷害」,聽完她說的這串,真想為這個政策拍拍手,但也不經有點擔憂,為了保護石窟,在數位化的進展之下,石窟內的畫作將來可能只能用3D來欣賞了。

另外一座可以稱作是小莫高窟的景點,西千佛洞。位在黨河河岸,距離千佛洞(莫高窟)以西而得名。如果沒有時間其實可以不用去,但去了也不錯,景區小而巧,人潮不多,不用排隊、不用搭車,簡簡單單、安安靜靜,還有幾隻固定飼養的小狗跑來跑去,我很喜歡這裡。

洞窟只有22個但因開鑿時間比莫高窟更早一些,可看性也不低。能夠看到我覺得最美的飛天就已經值得,還有一座唯一以羅漢為主題的洞窟。

至於我開頭說醜的嚇人的雕塑呢,其實是後代重建的,特別是清代還有民國時期的,不僅顏色俗麗、面部扭曲、比例怪異,簡直像紙紮人一般,若是晚上經過洞窟真的會嚇瘋到一巴掌打過去。(突然覺得可惜找不到圖片)

在西千佛洞繼續問問題的阿倫。


不敢相信我就這樣把號稱「沙漠中的博物館」給看過了,心中是感動也有感慨,藝術是全人類的寶藏,不該是鬥爭下的犧牲品,莫高窟能躲過文革已經是不幸中的大幸了,佩服千年前僧侶求經、在嚴峻的洞窟中作畫的意志,我們能做的就是好好保護,繼續跟後代子孫講述他們的故事。